中心概况
您的位置: 口腔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中心概况>> 中心简介

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军委后勤保障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16年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科研平台。中心是面向我国口腔疾病防治需求,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以医疗机构为主体,以协同网络为支撑,开展临床研究、协同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现有教授、副教授111名,博士生导师27名,硕士生导师37名。拥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口腔医学专家,有长江学者3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型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总后科技“银星”、“新星”等7人;5人获得军队育才奖“金奖”,21人获得“银奖”,有40人任国家二级学会副主委以上职务,18人担任20多种专业期刊的主编或副主编,4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总后三星人才团队、陕西省创新团队1个。

现有科研用房8760m2,仪器设备总价值超过1.2亿元,形成了“一馆、两中心、四平台”的保障体系。拥有功能齐备、专业性强的口腔医学图书馆,藏书4万余册;按照国际AAA—LAC认证标准建设了动物实验中心,建成拥有透射电镜、Micro CT等先进仪器的大型研究仪器中心;设有颌面战(创)伤、口腔生物学、口腔生物力学与材料学、组织工程4个研究平台。经过四年的发展,中心运行逐步步入正轨。

中心及协同网络建设概况。中心构建了由一个中心单位、多个核心单位组成的三级网络体系,涵盖了国内85家军队、地方医疗单位。根据2020年国家科技部、卫健委《关于规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省级分中心建设正在全力推进,目前已有10余个省级分中心完成所在省、自治区主管部门备案工作,有15家省级分中心正在进行备案工作。中心形成了临床单元、转化医学单元、临床资源与信息管理单元、基础研究单元、临床培训单元等架构;设立了管理办公室,组建了学术委员会,建立了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才培养和交流机制、成果共享与知识产权管理措施等。

中心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中心自获批建设以来,共获批国家、军队、省部级等各类课题208项,总经费1.01亿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子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3项、优青项目1项,军队重大、重点项目5项,陕西省重大、重点项目14项,国科金面上及青年项目89项;共发表SCI论文327篇,其中IF>30的1篇(IF=38.891),IF>20的2篇(IF=26.932、IF=27.184),IF>10的14篇,IF>5的134篇,平均IF为4.329;获批专利170项,其中发明专利57项;出版专著22部;取得了一批高水平、高质量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获得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一项。GCP机构年均开展临床试验5项。

中心建设以来在口腔疾病机理与防治研究、口腔颌面战创伤救治、颅颌面及牙体组织缺损修复与重建材料和技术研究、口腔颌面组织与器官再生研究方向形成专业优势;创建了颌面创伤形态修复与功能重建技术体系,提出多种口腔颌面战创伤外科治疗新技术,研发多种能够用于牙颌面组织器官修复的新型功能化材料以及组织工程器官(牙、皮肤),建立牙髓牙周再生技术,开发包括种植牙机器人、战创伤模拟救助系统等在内的多种数字化诊疗设备。相关成果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多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心依托单位是临床规范诊疗示范培训中心和临床成果转化基地,为全面提升中西部地区及军队医疗系统口腔医学临床诊疗和研究水平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

临床专项课题资助。为贯彻落实《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提高中心临床研究水平,2020年中心开展临床研究课题资助工作。首批资助重点项目18项、一般项目11项、临床推广普及类项目2项,其中多中心研究项目16项,累计与77家单位联合开展临床研究。中心为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举办多期临床研究方法培训,使临床课题研究更加规范化。

中心公共服务成效。中心利用省级分中心、三级网络创新协同体系、丝绸之路口腔医学联合体、空军挂钩帮带等途径累计开展技术推广80余项,开展各类培训95项,惠及基层医疗机构500余家,单位分布地级市覆盖率40%。年均举办包括国际、国家及区域级学术会议10余次,年参会人数达5000人以上,对西北地区及军队单位形成了较完善的辐射。中心多个科室长期与多个基层医院建立帮扶及远程医疗援助关系。中心每年开展系列为军服务活动,年均巡诊官兵5000余人次,同期开展各类培训。中心还建立了专属网站,用于公开中心工作动态,开展口腔健康科普。

未来,中心建设将进一步加强整体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完善运行管理制度和机制,构建衔接紧密、转化顺畅、协同整合、服务基层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医学领域的创新突破和普及推广。